
2025年高校百英里接力赛华东站在上赛场落幕,来自华东地区的50支高校队伍在此展开速度与意志的角逐。
上海国际赛车场,就是F1车迷口中的“上赛场”,每一年都见证着赛车的风驰电掣。如今,它成为一群年轻人用双脚讲述着青春热血的舞台。
上个周末,2025年高校百英里接力赛(下称:高百)华东站在上赛场落幕,来自华东地区的50支高校队伍在此展开速度与意志的角逐,与此同时,面向广大青年群体的“上海青年青春跑”同步开跑。两项赛事同频共振,在秋日晨光中上演了一场充满青春与活力的跑步盛会。
值得一提的是,本站高百赛事创下了本年度分站赛参赛规模之最,汇聚了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体育大学等一众强队。最终,浙江大学“夸父长跑联盟(甲队)”以6小时24分50秒夺冠,上海交通大学“饮水思源”队、上海体育大学“绿瓦高百大队”分列二、三名。
十年前,当这场赛事出现在中国跑圈,它被认为是单纯复制日本的“箱根驿传”;十年后,这场高百接力拥有了自己的灵魂,展现着属于中国高校跑者的执着、坚持和热血。

这场赛事如今在高校里相当有影响力。
一个人的赛道,一群人的战斗
“跑到5000米时就很想放弃,但这不是我一个人在跑,我得想到我的队友。”上海师范大学的赖妍玲在和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说起参赛的感受时,她还在不停地喘着粗气,首次参赛的她,得到了队友的信任,肩负起第一棒的重担。
赖妍玲就读的是小学教育专业,平时除了体育课就没有与跑步太过相关的内容。她在参加本次高百之前,只跑过两次10公里,“在学校的一个帖子下面看到有人问要不要一起跑步,他们说到这个比赛,当时还缺一个女生,我想正好可以激励我运动,我就参加了。”
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念头,让她站上了本次高百接力赛的起跑线。赖妍玲坦承道:“其实跑到一半的时候,真的特别累,但如果我放弃了,我们整个队伍都没办法完成比赛。”
当她完成绶带交接,气喘吁吁地从赛道下来后,队友也给予了鼓励和称赞。当被澎湃新闻记者问到最想和队友说什么时,第一句闪现在她脑海里的却是“对不起”。

男女学生同场竞技,也是这场高百接力的特色。
“我觉得自己跑得很慢,也没有很多训练,可能拖了团队后腿。”赖妍玲有些愧疚,随即又变得很坚定,“我还是想和他们说加油,他们都特别棒。”
赖妍玲和队友们的故事,是当天这条F1赛道上的缩影——有跑步的初学者,有经验丰富的老手,他们来自不同的学校有着不同的跑步经历,能够维持的配速也不一样,但他们坚持的原因如出一辙。
就在比赛前两天,单纯沛突然发烧,这对于紧张筹备自己首次高百的他来说就是晴天霹雳,“我赛前退烧了,评估了自己的状态,虽然还没有完全好,但我还是决定来参赛。这是我第一次参加高百,一年只有一次,我觉得很珍贵。”
在接受采访时,单纯沛甚至因体力不支而难以站稳。“今天前5公里我觉得非常舒服,但到后面突然体力不支。”尽管如此,他依然坚持完成了自己的赛段,把绶带传给下一棒队友,对于单纯沛而言,团队赛与个人赛有着最本质的区别,“每次想要放弃的时候,想到后面还有其他队友,我必须坚持下来。”

上海交通大学的单纯沛在这次比赛也收获了丰富的经历。
从“我”到“我们”,从接力到传承
上赛场自从建成至今,就是一座与速度与激情紧密相连的赛场。而如今这场高校百英里接力赛,除了速度与激情,还有独属于高校特色的代际传承。
高百接力赛让F1赛道沉浸在了一种独特的竞技体育氛围里,赛场上下,焦急的张望、急促的呼吸和等待队友时不自觉地伸出的双手,每一个细节背后都承载着团队的期待。
来自上海体育大学的刘畅笑着说的那句总结,就道出了赛事背后的精髓,“接到棒的那一刻,只想拼尽全力,把荣誉传递下去。”
在赛道上绶带的交接,其实背后藏着校园跑团和长跑队内部的精神传承。
刘畅向澎湃新闻记者分享了他两度参赛的经历,去年他是一队的成员,但今年升到大二之后课业加重,再加上一些客观因素,训练的时间就减少了很多。不过,当接力队队长询问是否参赛时,他还是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今年我参加的二队,一队是冲成绩,二队就稍微轻松一点,高百是有情怀在的,还是想参与一下,每年都想参与在这个比赛里面。”
华东政法大学的跑步队同样在这样热烈的氛围中传承着他们的奔跑精神。首次参赛的宋振翔分享了一些训练时的有趣场景,“我们本来一起跑有氧,最后2公里大家就开始谁也不服谁,互相比谁跑得快。本来简单的有氧训练,最后变成了竞速训练。”
从去年的观众和志愿者到今年以选手身份参赛,宋振翔用一年训练场上的较劲完成了身份的转变。

华东政法大学的宋振翔(右)带着“超过西政”的目标首次站上赛道。
这份转变也承载着华政跑团未竟的目标。
去年,这支队伍以华东分站赛第九名的成绩与直接晋级总决赛的机会擦肩而过,虽然最终凭借外卡身份登上总决赛舞台,但“差一名就晋级”的遗憾让华政的选手们耿耿于怀。“我们的目标就是比去年强,超过去年的自己。”宋振翔的语气中透着坚定,学校之间的良性竞争也鼓舞着选手们的斗志,“我们是华东政法,我们要超过西政。”
和刘畅一起的是上体大刚毕业的校友李阳,也是这次青春跑的参赛选手,尽管身份从在校生变成校友,他对赛事的热情丝毫未减。由于毕业后训练时间减少、强度下降,他害怕“拖团队后腿”,就选择以青春跑的形式陪伴曾经的队友们,“我明年一定要重返高百。”
作为这场接力赛的“四朝元老”,李阳非常清楚赛事的意义和价值——不管学生是否毕业,只要学籍一直存在,就一直能参赛,这也是为什么赛道上除了学生,还有很多中老年跑者。而对于已经毕业的校友而言,高百的意义早就超越了比赛本身,它像是一条纽带,连结了各大高校一代又一代的跑者。

上海体育大学的刘畅(左)和李阳(右)在赛场上讲述着一段传承的故事。
一个赛道之外的多元“第二课堂”
十年时间能够培育出多么深厚的赛事底蕴?高百接力赛就用十年给出了答案。
来自宁波诺丁汉大学的意大利跑者Matteo Soffietti走下赛道后,和中国学生葛景行碰拳拥抱。这位在中国攻读国际关系的意大利人告诉澎湃新闻记者,“我认为高百非常独特。在意大利我们也有美丽的风景,但我从未经历过如此让人投入的团队体验。”
Matteo Soffietti曾在家乡跑过半马,而来到中国,他在跑道上找到了不一样的奔跑意义,“比赛中我遇到了一些队友,我们还一起跑了一小段,这种感觉非常美好。”
这种跨文化体验,正是宁波诺丁汉大学跑步社干事葛景行希望通过推广跑步来寻求的效果,“我们学校的一个特点,就是既能和昆山杜克、上海纽约这些中美合办大学交流,也能参与高校百英里这样的国内赛事。”
作为跑步社团的组织者,葛景行见证了体育成为了不同教育背景下的学生建立紧密联系的纽带。
“之前我们刚从昆山回来,昆山杜克大学邀请我们宁波诺丁汉和上海纽约大学进行友好交流。我们不仅有田径赛,还有足篮排等球类赛事。”虽然规模不大,但这种交流为葛景行打开了新的视野,“在这个平台上,我认识了来自欧美国家的大学生,他们自幼就接受体育教育,所以平均水平更高。”

宁波诺丁汉大学的葛景行和Matteo Soffietti共同参赛,展现了赛事的多元。
身兼中外合办大学学生和跑步社团干事的双重身份,葛景行对中外校园体育的感触远比其他人来得深刻,“马拉松是全民的运动,而高百是学生,是新一代年轻人的运动,欧美学生从小接受的体育教育更系统,而中国学生虽然跑步时间相对较少,但展现出的潜力和热情毫不逊色。”
高百的这条赛道连接的不只是起点与终点,更是不同文化、不同教育背景的年轻一代,他们在对速度的共同追求中用热血与凝聚力寻找理解与友谊的新路径。
从校内社团到校际交流,从本土赛事到国际视野,这场赛事如今成为了高校年轻人的“第二课堂”,在锻炼他们体魄的同时,也开拓着他们的视野并且丰富着他们的知识面。正如葛景行所说:“我们宁诺跑步社刚建立3至4年,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我相信我们社团还有未来即将成立的校队,一定大有可为,未来可期。”
而这也是赛事主办方每步科技CEO马京伟在创建这场赛事之初的愿景,“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一次大众路跑,更是城市生活方式的再组织;上海这座兼具历史厚度与未来张力的城市,正以体育与文旅的深度融合,寻找城市焕新的出口。”
Copyright © 2022-2025 24直播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冀ICP备10002497号-1